找到相关内容1817篇,用时1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教的和谐伦理思想研究

    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,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修心的功夫,佛教将这个功夫描述为“明心”“净心”“摄心”“治心&...他人的作为。从禅宗和华严宗等佛教宗派看来,修心的功夫主要是顿悟。通过修心的功夫,使心中充满善,因众善而达到和谐。从佛教的这种道德实践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,心中之恶得到抑制的精神世界,才是和谐伦理的基本...

    董群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462115.html
  • 佛教对“素食问题”的看法

    〉中说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佛法以慈悲为本,方便为门,奉行戒律应当圆融通达,否则为教条所束缚,反而失去了佛法的精神。  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...全国人民奉行,但是在台湾、美国等地,信仰自由,人民不完全是信仰佛教,若要托钵乞食就不方便了。因为每个国家、地区的风俗习惯不同,托钵乞食的制度不容易实行。所以,中国丛林便采集中修行的方式,让出家人一起到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4462504.html
  • 佛教对“人生命运”的看法

    过去我曾经说过,一个人可以什么都不信,但不能不信因果,因为一个人有了因果观念,才能慎行于始,才能防非止恶,才能众善奉行,才会有光明的前途。  此外,平时我们内心的贪欲、嗔恨、邪见、嫉妒,就像绳索一样的...命运,必定要从自我身、口、意的行为改造做起。也就是要从“因”上去探究,如果凡事只在“果”报上计较、追求,那是无济于事的。例如,有的人天生聪明,就是过去世勤劳、用心,得遇善知识,信受奉行的结果;家境富有...

    星云大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5262512.html
  • 苏美多比丘著:四圣谛(四)

    法则:「一切有生必有灭」而已所学皆学的人,一个阿罗汉无须要知道一切的一切,该去知道并完全了解的只有这个法则。   我们用佛陀智慧来思惟法-事物的本然。我们归依僧,这表示: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。僧团是...惧、无畏,是因为没什么好恐惧的,我们会有胆量面对事物,而不对事物有所偏见,我们以智慧去思惟与反观生命,并具备戒的安定与信心──来自持戒的「诸恶莫作(身、口二业),众善奉行」的力量。   如此一来,这...

    苏美多比丘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333662633.html
  • 律藏漫谈

    制戒的必要。纵使有顶多也不过是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」罢了。  第二期是波罗提木叉的成立时代。卽:随地随犯随制后成了莫大的戒集,因此依重轻的顺序编集之。戒集之读诵,早就于僧团中实施,此...

    清 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2162898.html
  • 佛教法律哲学的精要

    戒律的根本意义,是可以用七佛通诚的左一偈,为其结论的:  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 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  这一偈是戒律精神的结论,同时也是整个佛教的总结论。那末佛教是一种伦理宗教,戒律是实行伦理...跋耆国人之规范。七不衰法如左:   第一、常常集会,期多聚集。   第二、共俱集会,俱作跋耆之事,共同俱起。   第三、未施设者,更不施设,本所拖设而不改易,善奉行旧跋耆之法。   第四、不以...

    李世杰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443962915.html
  • 长乐佛教

    佛教大乘经典的精粹——《金刚经》传播于民间,用佛教的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的精神劝导人民“修善止恶”,当时,福州佛教徒和居士认为,他不但是一位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,而且是一位对佛教教义推崇并亲自传播的功臣,在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11162961.html
  • 从《弥陀经》中的三条进路论“愿力”的实践与完成

    杀母、杀阿罗汉、出佛身血、破和合僧)等。至于行善,就是众善奉行众善就是前面所说的三皈、五戒、八关斋戒、修十善业并诵读大乘经典等。因此犯“五逆”以及“诽谤正法”者在第十八愿中被除外。  这里值得再提的...

    罗卓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0862997.html
  • 佛教的心理学

    的基础。如果我们能够明辨自身善恶的心理因素,就有利于我们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。所以,我们首先就应了解善心所和不善心所。   1、不善心所   不善心所在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2463005.html
  • 把握人间佛教改革辩证思维的四个坐标

    认识论,诸行无常、时空无尽的宇宙观,无我利他、度人无倦的人生观,不即两边、立于中道的辩证法,诸恶莫做、众善奉行的道德观,三学并重、止观双修的修养方法等核心思想,以及佛教在哲学、文学、艺术、伦理道德、...

    徐孙铭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0534563017.html